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

使徒信經的由來

使徒信經(或宗徒信經),是傳統基督教三大《信經》之一。使徒信經被視為早期基督教會信仰的敘述,很可能寫於第一或二世紀的「辯士時期」,主要目的是要澄清信仰內容,特別是回應當時已被判為異端的諾斯底主義[1][2]《信經》共有12句﹐分成3部分寫作。第一部分相信全能的父神,用來對抗馬吉安派。第二部分相信耶穌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,用來對抗嗣子論、幻影說、神格唯一論。第三部分相信聖靈、教會、赦罪及復活,除了對抗神格唯一論外,也澄清諾斯底派靠知識得救的論點。[3]

雖然很多人以為使徒信經是由使徒寫成的,但後來證實使徒信經是在使徒亡故後才逐漸編寫成現今的樣本,最早可追溯至250年以前辯士時期的信仰標準。之所以會被稱為使徒信經,是因其信仰中心是建立在使徒的教導上。[4]

而使徒信經這個名詞則至八世紀才出現。[5]現今,此《信經》通用的文本基本定型於6-7世紀聖公會羅馬天主教東部正教會東方正教會基督新教路德會(又名信義宗)在許多儀式裡會頌念此經。


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

0 我要回應: